【前言:】
1973年3月头几天,周恩来总理因为一直忙个不停,身体被膀胱癌给拖垮了,实在撑不住,就病倒了。
在治疗的那段日子里,周总理不光要进行日常的化疗、服药,还频繁地接受手术治疗。邓小平临时负责国家大事,心里始终惦记着周总理,不管工作有多繁忙,他都会专门抽出空来,跑到医院去,亲自关心周恩来的健康情况。
医生护士们一直在忙着给总理调整治疗方案,因为他那病情真是越来越严重了,但没想到癌细胞扩散得那么快,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料。
1975年9月份,周总理的身体情况又变糟糕了,得赶紧做个大手术。这时候,邓小平、邓颖超他们心里都沉甸甸的,在手术室外面等着,谁也没说话。
总理心里明白这次手术风险极大,所以在迈进手术室大门之前,他突然用力握了握邓小平的手,简短地叮嘱了一句……
【一、 法国初遇,戚戚具尔】
邓小平曾对长子邓朴方这样讲过:“在我眼里,周恩来一直就像我的亲哥哥一样。”他们之间的这份深厚感情,跟他们年轻时在法国一起求学的日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1920年那会儿,好多思想新潮、心系祖国的年轻人,在华法教育会的帮忙下,纷纷跑到法国去深造。像16岁的邓小平和22岁的周恩来,他们俩也是这股留学潮里的一员,而且到法国的时间就差了那么一个月左右。
他们心里装着满腔热情,梦想着到欧洲取经,学学那边“工业救国”的高招。结果到了这人生地不熟的外国,才发现最难的不是搞学问,而是怎么养活自己。
那时候,年纪轻轻的邓小平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,没能进巴耶中学读书,他的日子几乎全是在打工中度过的。
比邓小平大六岁的周恩来,在法国边打工边涉足各类社会活动,碰到了好多满腔热血、想救国的年轻人。他们一起吸收各种新潮思想,追求着共同的革命梦想。
1921年那会儿,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可火了,周恩来、李富春、蔡畅这些人,看到这种形势,心里都有了底,决定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们不光是想想,还在巴黎动手干了起来,成立了旅欧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。
物资不丰,人手也不够,这群年轻人就一边打工赚钱,一边宣传理念,吸引更多有相同想法的人加入他们。在这个过程里,周恩来专门负责给留学生和工农群众打开思想的大门,做他们的思想工作。
那时候,邓小平正为找不到前途而发愁,无意间听到了这个消息,心里头立马就萌生了要加入共产党的念头。在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的引领下,邓小平很快就踏上了革命的征途,从此,他们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人,命运就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邓小平十八岁那年,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在党内,大家都亲切地把他当作小弟弟对待,不过要是说谁跟他最投缘,那肯定是周恩来无疑了。
邓小平因为受到他的启发而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,而周恩来作为比他年长不少的前辈,无论是在平时的日子里,还是在各种组织任务的执行中,都像是一个大哥哥那样,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。
一群年轻人在租来的小屋子里挤得满满当当,他们白天忙着四处找活干赚钱,晚上则回到这个简陋的地方,借着不太亮的灯光,努力追求他们的革命梦想。
他们不咋在乎天天啃面包、喝冷水这些事,心里头更惦记的是能不能给党组织出刊物、搞宣传找点钱。大家都知道人多力量大,所以这些年轻人就聚在一起商量办法,最后一拍即合,决定一起开个豆腐铺子。
这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特别有拼劲,没几天时间,“中华豆腐坊”就在巴黎的小巷子里热热闹闹地营业了。他忙着挑豆子、泡豆子、磨豆子,一套流程下来,做得井井有条。在周恩来的支持下,邓小平也越来越有信心,显示出了很强的安排能力。
大家伙儿一起努力,豆腐店的资金难题总算是解决了。这样一来,大家就能踏踏实实聚在一起,放手干起革命的事情来。
周恩来是青年共青团的大当家,他每天忙得团团转,工作时长能飙到16个小时。邓小平呢,就尽心尽力地打下手,帮大伙儿出版《少年》、《赤光》这些书刊。他搞蜡板、油印那是一绝,手艺好到不行,大伙儿都爱叫他“油印高手”。
在法国留学的那段时光真的不容易,这群手头拮据但内心丰富的年轻人,正弯弯曲曲、毫不动摇地砍出一条满是刺的救亡图存之路。
未来的道路虽然长远但充满希望,这次法国之旅为他们指明了方向,也让周恩来和邓小平在革命征途上建立了牢固的友情,他们既是同志,更像亲人。
周恩来工作表现极为优秀,打从1924年回到咱国家,他就一直跟大伙在前线拼命抗战,手头的工作大多是中央那边高度机密的活儿。邓小平呢,他比周恩来晚回来三年,也被派到各个不同的战区去忙活了。这样一来,他们俩几乎没啥机会碰头。
八七会议结束后,中国共产党得赶紧想办法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攻击,还要把被打乱的内部组织给整理好。所以,中央很快就决定把工作地点挪到上海去。这时候,他们选了周恩来当中央政治局常委,还让他当上了中央组织局的头儿,专门管中央的那些日常事情。
周恩来被外面的麻烦和家里的问题压得喘不过气,整天忙得团团转。就在这时,他的老朋友邓小平来到了他的身边。
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,邓小平不再是那个需要别人关照的年轻人,他的工作能力已经赢得了中央的肯定。这次他来到上海,组织上让他担任了党中央秘书长的要职,成为周恩来的重要“帮手”,一起处理繁忙的公务。
老伙计俩配合还是那么天衣无缝,一个挑大梁带着干,另一个收尾补缺,硬是把上面交代的保密活儿办得滴水不漏。
黄介然同志聊起以前共事的日子说:“周恩来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每天都会到这里来,中央的各个部门和单位都得找他们俩拿主意。碰到些机关里日常事务、技术上的难题,都是邓小平同志来拍板。要是说到人员安排、经费问题或者是工作汇报,那就得找周恩来同志了。”
聊起他们过去的事儿,黄介然满脸都是敬仰的神情,他接着说道:“我对小平同志记忆特别深刻,他做事特别小心,而且特别平易近人。”
周恩来与邓小平,一对非凡的组合,不仅是工作中默契无间的伙伴,更是彼此深刻理解、相互扶持的亲密战友。在上海并肩度过的那一年半时光里,他们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天衣无缝的合作,一次次地战胜困难,与身边的将士和人民紧密相连,共同战斗,这份情谊也随之愈发深厚。
【二、默契搭档,腹心相照】
抗战的路子又长又难走,一边是外国敌人瞪大眼睛瞅着咱们,另一边国民党还在那儿不停地捣乱。周恩来和邓小平在上海忙完后,按照上面的意思,两个人就分头行动了。他们各自跑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忙活。
解放战争终于落幕,邓小平紧接着被调往西南地区履职,他担任了西南军区的政委,还兼着西南局的第一把手,而周恩来呢,他留在中央,一边当着政府总理,一边还管着外交部长的事儿。
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整顿。不管是在首都北京的周总理,还是在遥远的大西南地区的邓小平,都忙得团团转,根本抽不开身。只有当各地的政委来中央做工作汇报时,他俩才能瞅见个空儿,见上一面。
1952年的时候,咱们国家的周总理打算带着外交团队去苏联,商量关于咱们头一个“五年计划”的合作大事。这一趟出去时间可不短,总理的位子就这么空着可不行,得找个能临时顶上周总理工作的人选,这样最合适。
这几年,邓小平在西南地区的工作干得非常出色,成绩大家都有目共睹,也因此多次拿到了主席的夸奖。周总理心里头早就有数了,觉得把邓小平调到中央来工作是个挺好的主意,推荐他那是再合适也没有了。
周总理在推荐信里头说:“要是能在七月底跟邓小平同志商量妥当,先让他当上政务院副总理,然后八月份来北京主持一阵子工作,那可就再好不过了。”
因此,邓小平早早就出发,比计划提前了半个月抵达北京。他跟着周恩来,一点点了解政务院的各项事务。在周恩来总理去苏联访问的时候,邓小平就全面接手,代替他处理所有工作。
那段时间,邓小平真的没让总理和中央失望,他把手头的事情办得特别出色。等总理回来后,邓小平就不再临时替岗了,中央直接正式任命他为副总理,让他和周恩来一块儿管政务院的事儿。
有了周总理的鼓励和帮忙,邓小平慢慢开始能自己挑大梁。在给各部门写文件、下命令,还有处理党中央那些日常杂七杂八的事情时,他都能把握住大局,稳稳当当地把事情办好、办到位。
在他上任的第二春,毛主席直截了当地说:“政府那边有啥事儿得中央点头的,小平啊,你多搭把手。”
主席非常看重邓小平,后来中央直接让他当上了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,还兼任财委的第一副主任,负责除了政治以外的其他事务。这么看来,周总理把邓小平调回北京,这决定真是做得对。
周恩来性格温文尔雅,做事特别细心,不管是大小事务,他都习惯亲自过问,力求完美。而邓小平呢,他行事果断,碰到大事总能迅速拿主意。他俩性格上一柔一刚,搭配起来处理中央的各项工作,效率出奇的高。这对老伙伴,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高效工作法。
他俩在京城工作的这十多年里头,有了不少机会一块儿聊工作、散步时说说心里话,把以前没法常常见面的那份遗憾给填上了。
一到一年里头那宝贵的休息日子,周家和邓家两户人家总是聚在一起吃个饭,再到外面逛逛玩玩。周总理对邓家的娃儿们,那也是跟对待自家孩子没啥两样,疼爱得很。
邓朴方,邓小平的大儿子曾这样讲述:“周总理见到我们这些小家伙,总是特别热情,爱跟我们开些小玩笑。在我们心中,总理就像是一个特别慈祥的老爷爷。”
周总理平时过得非常简单,不太计较那些小事儿,但他对邓小平却像对待家里人一样关照。有一天,总理走到邓小平家门口,一看,哎,门口竟然连个保卫的人影都没有,他立马就皱起了眉头,认真地说:“这可不行,怎么能连个看门的人都没有呢!”第二天,他就派了两个士兵,守在邓家门口。
邓小平对总理在生活中细致入微的关怀深感心头一暖。每当别人问起他和总理的关系,他都会一本正经地说:“我们老早就认识了,在法国半工半读那会儿就同吃同住。对我而言,他一直就像我的亲哥哥一样,全国人民也都特别敬重他。”
这么多年来,他们一直形影不离,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厚。周恩来和邓小平,虽然不是血缘上的亲兄弟,但他们的关系却比亲兄弟还要亲。
"文革"的浪潮汹涌而至,彻底打破了他们长久以来平静的生活常态。从1966年开始,邓小平以及众多老干部接连遭受猛烈的批判与无端的攻击。
在“文革”的动荡时期,邓小平不幸遭到了反动势力的打击,被剥夺了在中央的管理大权。仅仅三年之后,他就被迫离开北京,前往江西南昌的一家农机修造厂,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劳动改造生涯。
那时候的情况挺棘手的,好多老同志都走了,就剩下周总理和几位老一辈的在中央撑着。总理一听说邓小平要被下放到江西,他立马就给江西那边的头头打了电话,特别关照说:“邓小平都65岁了,身体也欠佳,千万别让他去干重活,最好是安排在南昌周边,方便点。”
周总理心里惦记着邓小平的家里人,专门吩咐手下人找个两层小院,楼上给邓小平上了年纪的爸妈住。邓小平之前在中央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,现在调去别的地方,难免有人会说三道四。总理心里不踏实,还特地派了警卫来保护他。
在劳动改造的那几年里,周总理得费尽心思保住老干部们,还得时刻小心那些想害他的人。每天,他面前的文件、通知堆得跟座小山似的,忙得连口气都喘不过来。一直到1971年以后,情况才慢慢好转起来。
【三、好友复出,总理重病】
毛主席经历了“九一三事件”之后,心里有了打算,想让几位有经验的老同志重回中央来掌舵。在去参加陈毅元帅的葬礼时,他直截了当地说:“邓小平的事情,那是咱们自己人的问题。”
周总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,他明白这句话是给邓小平的政治态度定了调子。他立刻对陈毅的家人说:“这可是最重要的指示,得赶紧把毛主席的这个看法传扬出去!”
数月之后,主席再度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,在会上公开褒奖了邓小平与刘伯承的不朽功绩。他明确指出,尽管邓小平在过去曾有过一些失策之举,但这些并不影响其历史地位的清白无瑕。
在毛主席明确表态支持邓小平回归中央后,原本有许多势力私下里并不希望看到“老人”重返舞台,这些顽固势力转而对邓小平产生了不满情绪。
周总理真是精明,他料到有人会暗中捣乱。为了确保邓小平能顺利回京,他马上下了命令,让中组部来管邓小平的事,每个步骤都得按文件来办,谁也不能私自跳过规矩。
邓小平与主席之间的书信往来,每一封都经过了周恩来总理的细致审核,以确保内容不被别有用心之人歪曲利用。有一次,毛主席私下里向周恩来询问对那些资深领导人的看法,周总理以含蓄的方式传达了认为邓小平值得重用的观点。
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忙和毛主席的明智指导下,邓小平一家在“下放”的第五年终于结束了他们的劳动教育。
为了欢迎邓小平回来,总理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个舒适宜居的院落。接着,在政治局开会时,他坚决反驳了那些“文革”小组里反对邓小平重新出山的人。
当毛主席在那份让邓小平重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文件上,写下“可以”这两个字后,总理这才算是真正放下心来。
1973年2月份,邓小平一家带着简单的包裹,搬进了周总理特意给他们准备的院子。没过几天,中央就正式发来了让他重新工作的通知。
当他按照总理的精心筹划,再次回到那张亲切的工作桌前时,却意外得知周恩来病重的消息。
“文革”那时候,周总理真是忙得不可开交。他一边得管着党里头的事情,不让乱了套,一边还得盯着国家的经济,想尽办法减少国家和老百姓的损失。不光是国内的事,还有跟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,国家的发展大计,这些都得他操心。总理啊,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忙工作,根本没有停歇的时候。
繁重的工作任务让他迅速瘦了下来,看上去也老了许多,结果没多久就诊断出心脏有问题。从那以后,总理身边就常有医护人员跟着,以防万一有啥突发状况。
周恩来心里明白,干太多活儿会把身子搞垮,但他就是不肯轻易认输。累到极点时,他跟老婆邓颖超坦言:“我这身子骨儿真不行,天天这么加班加点,哪撑得住哇!可我就是硬撑着没倒下,我得尽量别倒下。”
周总理靠着坚强的毅力,硬是跟病魔较上了劲,他抓紧时间,拼命把手头的工作都做到位,就等着那些老同事回来。局势动荡不安,党内问题又一大堆,就算心脏不好,他也根本停不下来,一直在忙活。
在生病那段日子里,总理差不多每个月都得牵头开好几十场关键会议和谈话,这些会议和谈话的对象既有中央各部门,也有广大老百姓,有时候还得会见各国的外交团队。
在接待阿尔巴尼亚来宾的一次会面中,总理聊起了他的日常工作:“我现在手下就俩秘书,他们每个人得连着干十二个小时。我不能剥夺他们的休息时间,所以晚上我会让他们回去,有些活我就自己动手干,文件啥的也得自己写。”
说话中满满是对下属的体谅和关心,可他从没对自己带病坚持工作有过一句抱怨。这么好的总理,却再次遭到了病痛的突然袭击。
周总理因为长时间睡眠不足,加上工作过于劳累,导致他的心脏病情况恶化了,身体其他方面也跟着出了问题。有一天,负责给周总理检查的医生,在他的尿样里瞧见了红细胞,医疗团队一看这情形,心里头就咯噔一下,感觉事情不妙。所以,他们当天就赶紧请来了专家,来瞧瞧这到底是咋回事。
后来经过一连串的检查和反复确认,医生最终确定周总理患上了膀胱癌。那时候,他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,一刻都不能再拖,得赶紧住院接受治疗。
医疗小组急得团团转,连续熬夜商量怎么给总理治病,可总理自己却挺镇定。他心里有数,知道自己的身子骨啥情况,也明白国家大事不能没人管。只有邓小平回京坐镇,他才肯安心养病。
周总理不顾身体不适,跟那些固执的人硬碰硬,坚持要让邓小平回到中央。等事情办好,他才给自己腾出两周时间来养病。邓小平心里急得要命,很多次都想去医院陪着总理,但他知道这样做不合适。
邓小平深知总理对他寄予的重托,一回到工作岗位,他立马打起十二分精神,拼尽全力多承担些工作,好让总理能踏踏实实去接受治疗。
他重新出山,让不少人心里打鼓,毕竟他在国内外的名气还没那么响亮,办起事来挺棘手。周总理一看自己身体稍微好点儿了,就急着出院,常常拉着邓小平到处“串门”,不管是大的聚会还是小的会谈,都能看到他俩形影不离。
会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那会儿,周总理一把拉住邓小平,很肯定地对着周围人提高嗓门说:“这位,以后肯定是位了不起的领导人。”其实,周总理对邓小平的看重,大家都知道。他一直在尽力帮这位老朋友铺平前进的道路,让他走得更顺畅。
就算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,周总理还是忙得团团转,他利用治疗间隙争分夺秒地处理国家大事。特别忙的那阵子,周总理刚做完化疗,就马不停蹄地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。
1974年那会儿,周总理因为太过劳累,身体情况又变差了,医生再三劝说,最后只能安排他动手术。大概每隔一个月左右,总理就得进手术室一回,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痛苦。邓颖超和邓小平每次到医院探望他,心里都特别难受,总是趁总理不注意,转过身去悄悄擦眼泪。
自从做了手术住进医院后,周总理只要身体状况稍微好点,就硬撑着继续工作。碰到紧要关头的事儿,他还会把工作人员都叫到病房里,一块儿商量对策。病痛虽然折磨着总理的身体,但他那份热爱国家和人民的心,却始终如一,没有丝毫动摇。
周恩来经常跟医护人员讲:“有啥病情,你们得赶紧跟我说实话,毕竟我手头还有好多事儿,得给人一个明确的交代。”
在医院住着的时候,总理心里更挂念着那些还在受病痛煎熬的老百姓,而不是自己。就在要做手术之前,他特地问起了云南锡矿公司的工人们得肺癌的情况,然后立刻催着身边的人说:“这事儿怎么还没动静,赶紧去办啊!”
手术结束后,周总理刚睁开眼,立刻就关心起工人的肺癌问题,问有没有派人去处理。对于国家大事,周恩来总理完全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,实实在在是做到了先考虑大家,再考虑自己,把公事摆在私事前面。
1975年9月20日那天下午,周总理的情况恶化,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开来,他得赶紧做个大手术。但这次手术风险特别大,就连医生自己心里也没底,不知道手术结果会咋样。
邓小平、张春桥、李先念还有邓颖超这些人,都一块儿陪着总理等着做手术。那会儿,情况紧急,命悬一线,但周恩来还是先把手头的一份重要文件给签了,这才让医护人员把他推进手术室去。
“邓小平同志到了没?”总理在快进手术室门口时,声音略带激动地问。
看到邓小平从人群里挤了出来,大步走到总理身旁,用力握着他的手,简短地说:“我就在这儿呢。”
总理瞅着这位相伴半生的老朋友,嘴角挂着笑,尽力提高声调讲道:“你今年干得真棒,远超于我!”
周恩来话音刚落,邓小平的眼泪就夺眶而出,他没想到在这个关头,总理心里还惦记着他的付出,全力支持他。
这场手术做了五个多小时,总理算是从鬼门关被拉回来了,但情况还是越来越糟。医生和护士们想尽各种办法,可癌细胞还是不听使唤地扩散开来。
那年冬天,周总理身体已经很差,吃不下东西了,浑身上下都是管子,体重掉到了只有70斤。他跟医护人员说:“我要是走了,你们得给我好好检查检查身体,多研究研究。”就算到了这生死关头,总理心里还惦记着能给国家再出点力。
1976年1月8号那天,周总理进了手术室,做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手术。他声音很轻地对旁边照顾他的医生和护士说:“我这边没啥大碍了,你们还是快去帮帮其他生病的同志吧,他们那儿更缺人手……”说完,他就再也没睁开眼。全国上下,听到这个消息,人人都伤心得不行。
总理的告别仪式,是邓小平来掌的舵,他心里就想着,要亲自送这位老朋友走完在人间的最后一程。
在给那位敬爱的同志致悼词时,小平同志情绪难以自控,声音几度中断,身体也不住地颤抖。这位如同亲兄长、贴心知己般的人物,那位备受众人爱戴的好总理,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。简简单单的几句悼词,哪里能够完全表达得出他内心的悲痛和怀念啊……
